443.第443章 腰里藏了几枚兵符

2020-01-20 作者: 天漄行知
  第443章 腰里藏了几枚兵符

  他们建议年内准备施工的两广所有灌溉渠的图纸,都请娘娘提出最为宝贵的改动意见,也就是要统统拿去让令夕给做一番修稿。

  庞天寿以为自己听错了,半晌都在发懵着。

  两位阁老也是吓了一跳,以为是令夕胡闹,没想到工部的虾米们集体支持小丫头胡闹。

  可在工部几位官员亲自指着图纸的改动处给两位阁老进行一番解释后,何腾蛟和瞿式耜都沉默了。

  不知什么时候偷偷起身,从圈外伸长脖子往里瞧的庞天寿蓦然地在一群人背后是桀桀发笑啊,本来是虚张声势来吓唬人的,这下还真把人给吓到了。

  他来这儿的目的呀,其实就是奔着哄令夕小丫头开心解闷儿的,就为娘娘高兴而已,没想到娘娘出手不凡啊!

  最后内阁和工部的一致决定,便是先把十几张广西辖内的灌溉渠图纸拿到了令夕的桌案之上。

  令夕也不觉着累,天浪不在身边,有了事情做,她也不感到无聊了,此时可是什么什么都觉着挺新鲜的。

  天浪去湖广后,司礼监的披红和内阁的票拟虽然主要还是都拿去给柳州城里的慈圣王太后过目定夺,

  然而涉及到陈友龙的京卫军、高必正的五城兵马司和忠贞营,还有明军扩编的新军御营的军备、训练及武将调动的命令,就连王太后和庞天寿也做不得主。

  因为呀,令夕的腰间还挂着这几支精锐兵马的虎符呢。

  天浪走之前把兵符交给令夕,自然有令夕是自己最信任的人的缘故,其实还有两宫太后不知兵,手中也从未掌兵的原因。

  哪怕清军第一次南下,永历帝在武冈面对孔有德李成栋南北两路合为之势,王太后也只能靠着皇家对侯家多年的香火情,请动候母去奉劝侯性出兵大藤峡口,两宫太后饶是加在一起,也是拿不出一兵一卒帮助大明抵御入侵的。

  然而当天浪这次将兵符交给一个她们只是耳闻未曾亲见过的女孩儿手里,两宫的心中多少是不舒服的。

  有已经失踪年余的,永历帝的正妻王皇后当初手里掐着丈夫留下的十道空圣旨,后来竟被王化澄骗去卖官鬻爵的先例,两宫这种心中的不舒服就变成不放心了。

  可是在天浪走后,一直都很低调从不可以出风头的令夕,对于手中的兵符却是把的死死的,原因同样也是她不放心把兵权交给别人。

  令夕如今还是名不正言不顺啊,只是传闻与皇上两情相悦而已,是以哪怕天浪没走之前,她对朝政和内宫的事务也从来都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

  可兵符不同于其他,是她和天浪赖以保命的宝贝物件儿。

  而且令夕手握兵符的这段期间,对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打造的重视也是极高的。

  而且她的布置能让麾下所有将士们都看得出来这个女孩儿对于治军并不是外行,甚至可说是极为内行的。

  她的父辈和祖辈多是在军中做政工的将军,加之女孩儿天性便细腻,在这段期间,令夕减少了大明军法条令的伸缩性,强调了执行力,剔除劣汰了军中一些考核不达标,想混日子的武官,挺拔了一些有军功却一直因各种原因被押着没提拔的校尉。

  她不止会改良灌溉渠,还改良了军中的后勤账目的记账法,以复式记账和借贷记账法代替了军中以往装备库存和现金粮秣收支的流水账。

  改变记账法虽然一时间让军曹们不太适应,可有军法的强压下,军曹也不得不飞速记忆这两套记账法,逼着自己适应。

  令夕还强化了督战队的作用,把从来都是战场上临时任命的督战队改为常备,战时督战,平时督查。

  令夕可从来没有做事都要看天浪是否点头的觉悟,她习惯自己认为对的,天浪必须听她的。

  腰里藏了几枚兵符,小丫头算是把自己当成明军的政委了,对军中的各项人事和制度的调整,等等做法不必细数,确实大大厘清了军中的管理系统。

  大明的军制,在以文制武的大前提下,长期缺乏五军都督的统一调度和指挥。

  害怕武将造反嘛,所以兵权极为分散,导致如萨尔浒、浑河血战这样关系国运的大战中,明军统帅若是本部兵力羸弱,便根本无法调度指挥得动各路明军。

  以至于在萨尔浒面对握成拳头的八旗军,明军四路大军只能分头并进。

  看似是杨镐在居中调度,实则是无法将四路大军捏合在一起,混编成一路去发起攻击的无奈之举。

  明军南北和各个不同后台派系间,缺乏统一指挥的例子很多,浑河血战也是如此,而且同平播州之战还有萨尔浒之战一样,是典型的无头苍蝇的战役。

  虽然平播之战因为秦良玉夫妻还有陈璘和刘綎等一众悍将的参战,也因为杨应龙的确没有努尔哈赤那般彪悍,还因杨应龙选择第一个对手时竟然选择了马千乘和秦良玉,结果惨败。

  是胜利掩盖了平播之战中,贵州巡抚和四川巡抚间缺乏统一领导的漏洞,但漏洞没有弥补,便永远等着被敌人致命一击。

  在后来的浑河之战中,南兵在浑河两岸分别布阵,这里边有秦邦屏和戚金预定的计划,也有川军和浙兵无法统一并进,在战阵中默契配合的无奈事实,更有白塔堡四万辽东明军重甲步骑兵作壁上观的推波助澜。

  而平播、萨尔浒和浑河血战之前发生的第一次抗倭援朝则是正面例子。

  两次援朝相隔数年,第一次援朝的明军主将李如松,当时有麾下辽兵数万,不但战斗力强悍,主将也异常强悍。

  继承了父亲李成梁的家将和精锐骑兵的李如松,在碧蹄馆与倭寇主力的遭遇战中,以三千轻骑对战五万倭寇,明军杀敌八千,斩倭军名将四十的彪悍战绩。

  只说李如松能把后续赶赴战场的戚家军推到朝鲜王京的城墙上去当炮灰,而浙兵主将却不敢聒噪一句这一点,便没有谁可以做到。

  这便是主将强大和主将羸弱的对比,对比援朝之战的李如松和萨尔浒的杨镐。

  (本章完)
关闭